谈高中音乐欣赏的三大更新----关于新课标解读下的思考

2019-08-20 15:10

摘自:《江阴教育博客》

音乐欣赏----虽说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于音乐教学来说确实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学生对音乐的学习、认识,只能凭借音乐音响这个客体,在对它的欣赏中进行和实现的。因此欣赏既是学生学习音乐的起点,又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和重要手段。可以说,欣赏是音乐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更是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怎样正确定义音乐欣赏教学呢?音乐欣赏教学就是以音乐作品为媒介,以乐器音响为载体,以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为基础,引导学生在“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的三个层次上逐渐升华,最终达到“完善自我”的人文精神境界。

从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角度来看,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感充溢,想象丰富,内心生活趋于复杂,审美心理趋于浪漫,这种心理特征使得他们尤为喜爱音乐,对音乐欣赏的需求更为强烈。据有人调查,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学生,在闲暇时间里最想做的事就是听音乐,音乐已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伴随并促进他们成长的基本要素之一,还有学生曾对我发表感慨:老师,没有音乐的生活就是没有生命。但令人忧心的是:他们所热衷的并不是由专家们精心选编的教材音乐,虽然新教材中也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心理融入了少量优秀的通俗音乐,但对于以热衷流行音乐成为时尚、“追星”达到狂热程度的大多数高中学生们来说,却是“没意思”、“没兴趣”、“听不懂”。显然,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代学生,更不要说打动,感染他们的心了。怎样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面对这些实际问题,我认为欣赏教学能否真正意义上成功,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模式,大胆探索,为了更快地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创造美的能力,就需要老师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去认识,喜欢教材音乐,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美的鉴赏能力。以下便是我的三大更新体会:

一、更新理念

如果一味地固守着传统,单一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不善更新,不但会与时代脱节,自己的教学之路也会越走越狭隘,更重要的是,会阻碍和扼杀学生的发展力和创造力。《音乐课程标准》及目标设定,从不同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学生美好情操和健全人格。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激发学生音乐兴趣,享受音乐。3、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4、注重个性化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5、重视音乐实践,增强学生表现音乐的自信心。6、鼓励音乐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想象力。7、提出学科综合,开阔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8、弘扬民族音乐,增进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9、理解多元化文化,树立学生平等的多元文化价值观。10、完善评价机制,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承受能力。这些目标的设定,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精神。可见,新课标新课程给音乐教学最根本的变化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音乐学习方式的变化。给音乐教学提出新任务和新要求。那么作为我们音乐教师首先必须要更新教育观念,以音乐本体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筑新的音乐艺术教学。

二、更新思路

作为音乐老师,不能仅仅依靠语言和逻辑的表达来诠释音乐,而要善于运用“音乐思维”的方式引导学生去感知、体验、理解、表现、鉴赏音乐。无论上什么内容的课,教师都要有合理清晰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思路就是教师先介绍作曲家生平简历,时代背景,而后学生欣赏,教师讲解,最后小节。通过实践,我则把音乐欣赏教学归纳为导、听、动三个方面。

1、导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作一曲乐章,那么一个精妙的导入就是乐章引人入胜的引子。所以说导入就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根据音乐形象的特点,不同乐曲都应该有不同的导入方法,以激发学生倾听音乐的欲望。“导”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诗歌,故事导入;情境画面导入;生活话题导入;乐曲主旋律导入;相关艺术导入等举不胜举。比如在欣赏京剧《霸王别姬》选段之“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众所周知,京剧虽是著名的剧种,但我们身居江南水乡的孩子,对京剧是相当陌生的,既没有听觉上的感受,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更谈不上理性认识,不要说兴趣可言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上面来呢?我试用了两种导入:一种是以歌曲《唱脸谱》导入,这首歌曲学生在初二已经学唱过,因此升不陌生,我刚唱了个头,学生便兴趣盎然地加入进来了,当唱到“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时,我不失时机地把事先准备的各种脸谱一一与歌词对上号,面对这些色彩丰富的视觉刺激,学生感到新鲜而又新奇。唱完后,便争先恐后地猜测其他各脸谱,并急切地想知道,人声是怎么发出的?是用什么乐器伴奏的?人物的行当、服饰是什么样的?我想这样的效果已经不言而喻了。第二种便是以历史故事楚汉之争导入:----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计”兵败丁刘邦,被围垓下,四面楚歌----虞姬等项羽睡着后,步出帐外,以期驱散愁情的情况下演唱的该段----然后让学生就着虞姬的心情,结合歌词欣赏,学生们居然听的津津有味,有的脸上愁云密布,有的则黯然神伤,这样的导入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2、听

听是音乐欣赏的主体部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听,多听,教师可以适当讲解,但教师的讲解要画龙点睛,恰到好处,言语尽量简洁概括,切忌成为讲解员。我们常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学生一边听赏,教师一边泛泛而谈,甚至讲的绘声绘色,学生似乎也听得很投入。表面上看去,这是一堂成功的音乐欣赏课,实际上却并不见得。试问:学生究竟听进去多少?是选择听你的讲解呢还是欣赏音乐作品本身?其实教师可以在学生欣赏之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稍做讲解,但必须确保学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

3、动

动是最强调的一方面。我认为一味让学生静听,不能获得满意的欣赏效果,听的同时应该伴随着动。当然这里的动不是停留于小学生的单纯的律动,这“动”还包含了动脑、动口、而更重要的是动情。

首先,动脑即让学生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广处想,往新处想,往妙处想,往趣处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升华创造性想象。例如在教学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先简要介绍其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然后从音乐的曲调开始,由浅入深地进行分析、欣赏。那一声声时而低沉、时而雄壮的音乐,像是一声声愤怒的吼声;那如诉如泣的曲调像是对日本侵略者暴行的控诉……一幅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然后启发学生逐渐由低层次的知觉欣赏转入感情欣赏,再发展升华到理性的审美想象。有的学生说:“此时我好像看见乌云密布、在惊涛拍岸的黄河激流中,几十个船夫万众一心与惊涛骇浪搏斗着。”有的学生说:“我好像听到了一段舒展开阔的歌声,船夫们在艰难的斗争中看见了胜利的曙光。”有的学生说:“随着保卫黄河的歌声,我仿佛看到革命队伍千军万马势不可挡,像黄河滚滚洪流,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看,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学生脑海里的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想象也不断地升华。这些既有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更有创造性想象的升华。但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对学生所显露的“突发奇想”和“智慧火花”都应及时地进行“引思”和“助燃”。

其次,动口。要鼓动学生多说,多讲,善于在集体面前讲。学生在讲的过程中,必定会由于思想认识的简单、立足角度不同等原因造成一些错误,教师则一定要多引导,多鼓励,循循善诱。教师不但要允许学生“犯错”,而要多给学生创造“犯错”的机会,面对学生的犯错,老师能够平心静气的引导、指点,而不是疾言厉色的狂轰乱炸。以一个模式统一要求学生而大搞“听话教育”的方法,只能泯灭学生的“灵性”。一次欣赏到肖邦的《C小调练习曲》大多数学生都感受到的是悲愤激昂的情绪,而有一位学生却坚持自己的感受,说是活泼喜悦的情绪,虽然当时我也很讶异,当堂也有很多学生笑话他,但我并没有对他的回答给予否定,我说:“每个同学对作品的理解角度会有所不同,否则古代就不会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在西方就不会流传‘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谚语了。我觉得他说得很好,不过,这位同学如果能再了解下肖邦的作曲背景和生活时代,肯定会有新的发现。”这样我既没有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委婉地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也没有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深信这样一句话:“你的心里没有阳光,你的教育就不会辉煌。”

最后,动情。马克思说过:“人类在探究真理时,丝毫不动感情地进行探究的事是一次也没有的。现在没有过,并且以后也不可能有的”。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袭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冶炼。“乐由情起”,这是说音乐由情感而引起。也正是这种“情”牵动着无数学生的心,使之受到美的感染,播动着学生情感的琴弦,沐浴在优美的情境里,充分的感受美,情感得已激发和深化,使之产生共鸣,这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动心了。因此,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在欣赏话动中加深情感体验,进而产生对音乐的共鸣,日积月累,便会感情丰富,情思细腻,使人格完善起来,使其灵魂得以净化、情感得以升华,最终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三、更新手段

通过教学我体会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强化学生的创造意识.有赖于美好的音乐素材、丰富多彩的教学过程、更重要的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采用歌舞表演、诗歌绘画以及故事演讲、谜语激疑、板书提示、设置悬念等方法来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好奇心和求知欲又是诱导学生无穷想象并进行创造的前提。要用美的环境、美的音乐、美的舞蹈、美的语言、美的气氛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兴趣,产生美的感受、美的想象,进行美的创造。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教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这样.教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r主动去感受音乐,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例如在欣赏《非洲歌舞音乐》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认识并熟悉非洲民族乐器的音色在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播放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断,有圣鼓、拇指钢琴、马林巴、沙棰等。然后利用电脑将每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当中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就能自然分辩出不同乐器的音色,并且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音乐所表达的意境表述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从而更进一步地去感受和体验非洲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

因此,要激活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首先要有改革意识和创新意识。因为音乐欣赏的目的不在于学生最终实现了什么,而在于学生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观念、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都有所创新,不要因循守旧,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学生独创与奇特的想象引发学生思维,使学生敢于发言,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我们教师,作为学生学习音乐的领航者,只有多动脑筋,抓住学生的喜好,多变、善变,敢于打破常规,才能激活音乐欣赏课。